第579章 相互撕咬
支教五年,大明成了日不落帝国 by 落寞的花生
2023-9-17 08:29
而且就算被朱棣知道了真相也无所谓,永乐大帝,不可能浅薄到把真相透露给其他人。也就是说秦宇指点了他真相,他会守口如瓶。
甚至还会主动配合朱元璋,下好这盘大棋。
棋局虽然是朱元璋在下,但秦宇是这场棋局的缔造者,按理说,知道真相的人越少棋局下的越好。知道真相的人越少,越容易成功。
但凡多一个知道真相的人,都对整盘棋的大局不利。
但秦宇相信永乐大帝。
……
“皇上,商部侍郎黄伦弹劾江南道织造局织造张忠,说他在职半年,贪污受贿白银两千万两。”御书房里,杨宪拿出一封奏章递给朱元璋,道,“在奏本里面张忠把所有证据都收集齐了,陛下想要查证,可随时讯问证人。”
好哇!朱元璋冷冷的想道,现在就开始咬起来了,他们还真是急不可耐啊。
而且他还从这封弹劾奏折中,提取到了很多信息。
其一:弹劾者是商部侍郎黄伦,也就是说,封建贵族的势力,已经渗透到了沈万三的商部了。商部里面也有封建贵族的人。
这也很容易理解,毕竟现在商部是肥缺。但凡能够搞到钱的部门,他们都不会放过。并不是所有封建贵族都那么愚蠢,会死守着他们那一亩三分地的良田。
现在新贵族,李善长他们也加入了争抢商业蛋糕的行列。他们和黄伦之间有没有勾结?牵扯到新贵族和旧贵族,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。
其二,自从汽轮纺纱机大规模投入使用之后,江南织造局就是日进斗金,成为了妥妥的吸金部门,是他们迫切想要抢夺的对象。
难怪最早的弹劾,会发生在纺织业的织造局。
其三,张忠半年就贪了两千万两,简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字。以前那些贪官,基本上都是贪个几十两几百两,上千上万就顶天了。
而张忠居然贪了两千万!!
数额变大了,说明大明王朝的生产力,是真的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。
其四:举报者是黄家的人,黄家最近想要和燕王接触,向燕王示好,却吃了闭门羹。
他们如此急切的想要拿下张忠,是想要拿这件事情,给燕王做投名状。证明他们有能力,有实力帮燕王抢到太子。
因为张忠,是忠实支持太子的。
标儿以前因为太子之位太稳固了,所以他并没有刻意运营自己的势力。但自从被废之后,就有人站出来支持太子,形成他的势力。
仅仅是一份弹劾奏章,里面都包含了如此多的信息内容。不过这些东西全都被朱元璋看的清清楚楚,了如指掌。
“好家伙,半年就贪污了两千万两,就连咱都有点佩服他了!”朱元璋道。同时心中也很清楚,两千万两这么一笔巨款绝对不可能全部落入张忠的囊中,其中绝大部分恐怕还是给了支持太子的吕家,官场就这样上面吃肉下面喝汤。
黄伦举报他贪墨的是两千万两,其中也有门道,是想让皇帝顺藤摸瓜,查到吕家。这两股势力是在死命的咬啊!
道:“既然证据确凿,那就把他办了。”
“二虎!”
“末将在!”二虎闪身而出。
“派人把张忠的家给抄了,其名下所有财产一律充公。”朱元璋吩咐道,“此外,要对张忠严加拷问追回账银。”
“追回之后凌迟处死,夷三族。”
“遵旨!”二虎领旨。
朱元璋心知肚明,那两千万两账银,恐怕是追不回来了。因为本来就不在他手中,而是落入了他背后的人手中。
张忠也绝对不敢把他背后的人供出来,他的家眷恐怕还掌握在别人手里。
因此就算对他严刑拷打,他也会守口如瓶,甚至在牢里自尽。
不过该追还是得追。
看到二虎离去的背影,杨宪嘴角抽搐。皇帝,居然是派锦衣卫去抄家!?
抄家是个肥差,负责查抄的官员多-都能从中捞到好处。比如说实际查抄出来的是一千万两银子,官员可以上报说只有十万两。
皇帝一般都知道此事,因此一般都会把抄家这样的差事,给自己的亲信大臣去办。
然而朱皇帝却给了锦衣卫去抄家,而不是给其他大臣。
也就是说,抄家所得的所有财富,全都会落入国库又或者是皇帝的内库。
众所周知,二虎就是皇帝身边一条忠犬。
他不会贪。
如果派其他官员去抄,社会财富实际上是从一个封建贵族手中,转手到了另外一个贵族手中。但现在是落入了国库。
看到杨宪的表情,朱皇帝想说:咱以后抄家,全都会派二虎亲自去。
这可是关系到钱呐!
钱是一切的根本。
“陛下,燕王殿下和黄家的人见了面。”此时,一密探上前在朱元璋耳边低声耳语,“燕王殿下有个妻妾前日祝寿,黄家派人送上贺礼。”
“燕王和那人在花园里密谈了半个时辰。”
棣儿啊,你终于忍不住想要当太子了吗?朱元璋心中感叹:你一旦表态,依附你的人会更多,你的党羽也会更多,方便咱收拾他们。
不过,但愿你不要做出什么蠢事来。
“杨宪啊,你先退下吧。”朱元璋对杨宪说道。目光灼灼的看向杨宪,此人是中书省丞相位高权重,那些封建贵族想施展手腕帮皇子们夺嫡,他是要拉拢的重要对象。估计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拉拢他了,因此他在这盘棋中也很重要。
此人是个能臣,估计应该知道在这风口浪尖不站队才能明哲保身这个道理。
因此朱元璋大胆猜测,杨宪到目前为止都没有明确向他们表示,自己支持哪位皇子当太子。杨宪虽然急功近利,但他也是个人精。
“臣,遵旨!”杨宪恭恭敬敬的退了出去。
“陛下,最近那些朝中大臣,彼此走动都很频繁。”此时,毛镶又走了进来,向朱元璋禀报,“都是明面上的走动,尤其是那些朝中大员。”
“比如说,李善长,宋濂,高启,冯胜,耿炳文,唐胜忠……”